您的位置  茶叶新闻  茶叶资讯

3冲、5冲、10冲,白茶泡到多少冲还有足够的味道,才能算耐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2-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

古时虽没有快递一词,但有快递的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中所写的场面,壮观程度远可入现代的影视。

以诗证史,杜牧的这首诗,似乎可为宋人欧阳修等人所撰写的《新唐书》中的故事作证。

其中写道,“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至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这荔枝是从哪里送来的,书中没说。

但对于水果,尤其是荔枝这般娇嫩的水果,时间就是生命,是能否保鲜的关键。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能在“数千里,味未变”之前,就把荔枝送到京师,唐朝这快递也太快了。

有些事情,讲究效率。

为了能让贵妃吃上鲜荔枝,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只为博得妃子一笑。

而有些事情,却在于享受“慢”。

比如,喝茶。

若是不慢慢喝,又怎么能品味出其中层次多变的香气,淳和丰腴的汤水?

况且,好茶向来是能泡到十冲以上,耐泡度极佳。

可近日却有茶友问,自己用110毫升的盖碗泡白茶,5冲以后就没味道了,这正常吗?

想来,自然是不正常的。

《2》

在买茶之前,很多茶友都会关注一个问题:

这个茶耐不耐泡?最多能泡几冲?

因为在他们眼中,耐泡度可以判断茶叶的品质,从而决定买不买这款茶。

的确,耐泡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茶叶的养分充盈,经得起反复冲泡。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明明是同一款茶,但时而耐泡,时而不耐泡。

就拿白茶为例,耐泡与否,关键要看茶叶本身的品质以及冲泡方式。

太姥山的高山白茶,茶园海拔较高,温度低,“温、光、水、气、土”皆优秀,有利于茶树积累内含物质。

采摘之后,把茶青及时薄摊薄晾在水筛当中,离地70公分左右,进行温和的日光萎凋。

萎凋结束,还需要进行低温慢烘,进一步让白茶变得干燥,直到含水量低于8.5%。

成品的白茶,用三层包装法妥善保存,封箱陈化。

产区好、工艺精良、仓储得当的白茶,内在的养分也得以完整保留。

到了冲泡的时候,滋味物质就会均匀释放出来,一冲又一冲。

有时候,因为茶叶太耐泡,到了七八冲就喝不下了。

为了不浪费,只好丢进煮茶壶里,继续榨干它的养分,才不浪费。

好茶,必然是耐泡的。

而劣质的白茶,养分匮乏,耐泡度也不尽如人意。

另外,茶叶条形的完整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耐泡度。

比如,当一泡白茶中有太多的碎茶,耐泡度就会降低。

原因在于,完整茶叶的内质释放速度均匀,耐泡度高,而碎叶的内含物质析出速度更快,也就显得不那么耐泡。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袋泡的茶,茶叶细碎,一泡之后味道就淡了。

《3》

更多时候,耐泡度是比较出来的。

之前也有一位茶友说,买了我们家的白毫银针,但才到第6冲,味道就很淡很淡了,几乎和白开水一样。

这种情况,显然不正常。

要知道,高山的白茶,而且还是白毫银针,是养分最为充沛的存在。

如果说它都不耐泡,那么,几乎可以说没有耐泡的茶了。

于是,按照惯例,询问了茶友冲泡的手法。

果不其然,问题就出在这上面了。

根据对方所说,自己虽然用的是110毫升的标准盖碗,但由于一个人喝茶,不想太浪费,只取了3克白茶。

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标准投茶量5克,足足少了2克,将近一半。

除此之外,这位茶友还有闷泡的习惯。

平时喝惯了浓郁刺激的茶味,乍一喝白毫银针,这么轻柔,这么鲜爽,不太习惯,觉得太淡了。

只能延长出汤时间,让内含物质多释放出来一些,达到自己所认可的“茶味浓郁”的标准。

不可否认,泡茶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

为了满足自己的喝茶口味和喜好,适当的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与此同时,非标准化的泡茶方式,会大大影响白茶的耐泡度。

第一,投茶量少了,耐泡度自然也会下降。

正常情况下,我们用标准的110毫升盖碗泡白茶,投5克干茶。

这样的比例,刚刚好,能把白茶泡得香清甘活,鲜香醇爽。

但如果投茶量少了,就会出现一种情况下,前三冲都快出水,到了第四冲、第五冲的时候,茶叶的内质释放到达了巅峰时,快出水已经不管用了。

因为茶少了,比例不协调了,茶味自然会变淡,耐泡度也直线下降。

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其它茶身上,或许自己会觉得是品质的问题。

但如果是出自S师傅之手,平常都能泡到10冲以上才罢休的高山白茶,当然是不正常的。

比例不对,导致茶汤味道稀薄,进而影响了耐泡度。

第二,闷泡也会影响茶叶的耐泡度。

在茶水比例正常的前提下,前七八冲,都建议快出水。

高山白茶内质丰富,闷了,容易苦。

只有一冲又一冲,不停地快出水,让茶氨酸、咖啡碱、茶多酚在茶汤里达到一个平衡,喝起来才是鲜爽的、淳和的。

故而,老茶客的出汤速度,都是很快的。

正如电影里所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若是慢了,尤其在前几冲,大多数人都受不了过量释放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同时,内质过量释放,原本可以均匀平摊到10冲里的养分,闷泡后一下子就提前释放完了。

快出水之下的第5冲,正应该是茶味释放的巅峰。

可因为闷泡,物质提前释放了,到了第5冲就显得后劲不足,滋味落差大。

归根结底,还是冲泡方式不当,影响了好茶的耐泡度。

《4》

耐泡的茶,一闷就苦。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养分太充足,而闷泡会使得物质过量释放,导致泡出来的茶汤浓酽苦涩。

所以,探究一款白茶到底耐不耐泡,要控制变量。

比如,水温要相同。

又比如,冲泡茶具要相同。

再比如,泡茶的水温要相同。

再再比如,每次出汤的时间要一致……

如果有两款白茶,或是多款白茶PK,在冲泡之前,需要统一以上所说的所有条件。

如此一来,得到的答案才是有价值的,有参考意义的。

就像斗茶赛一样,用同样的盖碗,用同样的一壶水,调整好同样的出汤速度。

这样才能准确检测出,哪泡茶更好,而哪泡茶最差。

这么一对比,用数字来量化,就更直观了,马上就能分出胜负。

一款茶能泡15冲,另一款只泡到第8冲味道就淡得不行了,谁更耐泡?答案一目了然。

用数字来衡量耐泡度,最直接。

可如果变量不同,比如投茶量少了,或是闷泡了,甚至仅仅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印象来对比,都是不准确的。

太主观,太片面,是不可采纳的。

《5》

遇到一泡好茶,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叹,太耐泡了!

的确,丰厚的内含物质,带来的就是源源不断地养分释放。

但是,有时候也有意外。

不恰当的冲泡,会让好茶变得不耐泡,表现一落千丈。

所以,判断茶叶耐不耐泡之前,先要确定自己的冲泡方式是否得当。

否则,得到的结果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耐泡度与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茶叶的品质。

当然,它不是绝对的。

如果只盯着耐泡度,很有可能会陷入困境,以至于喝不懂白茶。

茶叶好不好,还是要靠喝的。

香气滋味好,汤水醇厚稠滑,耐泡度佳,方为真正的优秀。

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级别划分,300093,邹文静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