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具茶机

国产青春片:关注现实 回归理性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7-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电影《快把我哥带走》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狗十三》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过春天》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闪光少女》海报。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2018年上映的电影《狗十三》和今年3月上映的《过春天》跳出了以往青春片“伤痛”“怀旧”的创作套路,借血肉丰满的青春故事展现普通百姓群体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青春想象”。这两部影片虽以过硬的艺术质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业界和观众中获得了较高评价,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前者最终票房5126万元,后者只以994万元收官,相较于以往因“热门IP+流量明星+狗血校园爱情”被观众吐槽的同质化青春片动辄几亿元的成绩,显得有些惨淡。从曾经的低口碑高票房,到如今的高口碑低票房,国产青春片经历了高潮期之后,开始进入市场热度回落、创作理性回归的新阶段。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国产青春片创作获得了被重新定义的可能性。顺着当前“追求现实感、关注普通人、传播正能量”的思路发展下去,国产青春片或可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实现自我超越,最终迈上高口碑高票房作品频出的创作高峰。

摆脱廉价、低效的自我复制

在大量资本涌入电影市场的环境下,受泰国和中国台湾“小清新”电影潮流、第六代导演群体创作积累、80后跨界导演群体崛起等因素的促动,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第一次使国产青春片作为一种市场类型而固定下来。2014至2015年是青春片的市场试水阶段,也是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巅峰期。那个时候,年轻人逐渐成长为核心的消费群体,促使青春片作为一种商业类型爆发出巨大的市场价值,一些制片方看到了青春片的这种市场潜力,纷纷上马新项目。此外,当时的电影创作领域弥漫着一种浮躁心态,创作群体重新洗牌,一些缺乏艺术功力和职业素养的外行跨界而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部分青春片的创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刻意迎合青年观影群体的观赏口味。于是在一些青春片创作中,艺术质量与票房成绩不呈正比的快餐式“情感消费”电影频现,低口碑高票房的吊诡现象时有发生。

2016年,青春片被过度消费之后,市场热情回落,创作者开始扭转创作思路,为青春片创作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这一年涌现的《七月与安生》堪称国产青春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