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叶养生  茶叶保健

从茶的雅号别称来看茶的三重境界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2-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生三境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曾作机锋禅语:“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本是禅师的参禅三境,后人加以延展,由此得出所谓人生的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想来,倒也有些道理。世间万物,存灭兴旺是客观存在的,而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却是主观的,因此这种认识会随着学习、经历、见识、领悟的发展而变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刻。

  山水既是山水,又不是山水

  后丰子恺先生也谓人之生活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这个就更浅显些,与之相对应的,也许还可以算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是有欲望的高级动物,首先是动物,有着动物的生存本能;但也正因为其高级性,人又不仅仅是动物,在满足了生存条件之后,便自然而然开始有更高级的欲望。

  往深里探求,源自禅师的人生三境和丰子恺先生的人生的三个层次是有共通之处的。我们今天说的不是那些“探求”,其实是想从这人生三境来论论“茶之三境”。

  有读者朋友也许会问,人生三境尚且有禅宗大师的一段禅语为根,那这茶的三重境界又该从哪论起呢?一些对我国茶文化稍有了解的朋友可能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茶的雅号别称,其实呢,茶这一片树叶,自“茶圣”陆羽做《茶经》以降,便开始与文化结缘,历代文人墨客因着对茶的喜爱,送出了许许多多的雅号别称。

  我们就从这些茶的雅号别称来品这“茶之三境”。

  茶的第一重境界:茶就是茶

  此处的茶,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一片树叶,经由天地造化,又经人的巧手炮制,变成了人们杯中解渴、提神的饮料。

  吃饭喝茶,茶是生活用品

  这第一重境界中茶的雅号大多直白,主要就是根据饮茶的直接感觉或者饮茶的作用而来。

  不夜侯:说的是茶的提神醒脑功能。西晋张华作《博物志》,书内称:“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前人爱茶,即便在讲茶的提神功能时,也可爱的使用了拟人手法。

  余甘氏:赞茶的入口回甘感觉。宋朝学者李郛在《纬文琐语》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仍然是可爱的拟人戏称。

  据记载,五代时胡峤曾作《饮茶诗》,称“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台湾有名的振发茶行从清朝开始便有一副茶联,上联为「家植状元榜眼探花佳种」,下联为「枝分北苑建溪小岘名区」(注:北苑、建溪、小岘都是产茶的名区:历史上的“北苑御茶园”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建瓯市;建溪即福建省内闽江的北源,流经武夷山茶区;小岘即小岘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含山县,名茶小岘春即六安瓜片),横批为「姓卜余甘氏官封不夜侯」,用的便是茶的这两个雅号。

  消毒臣:表的是茶的清热解毒功效。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故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也曾有饮茶诗称“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类似的称呼还有“苦口师”,观文知义,无非说的是茶入口的感觉。

  玉爪:描述的是茶泡开时的形状像鸟的爪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作《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有“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一句,说的便是新茶。同样根据茶的形状来的别称还有“鸟嘴”,唐人郑谷《峡中尝茶》诗中有云“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这些就不能称之为雅号了,只能算是别称。

  茶,一片树叶

  茶的第二重境界:茶不是茶

  这里的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茶。此时的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多的是人们某种感悟的表达,某种心情的寄托。

  消愁解忧,茶是精神用品

  这第二重境界中的雅号别称,由喝茶的生理感受升华到了心理感受,多是因感悟而来,因此需要用心体会,才能够理解其中真味。

  涤烦子:谓茶能消除烦恼。这个雅号一般认为出自我们平常论茶酒常用的那句诗“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唐人施肩吾所作;也有一种说法,说是据《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叶’,因呼茶为涤烦子。”后明代潘允哲曾在诗中引用这个雅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清风使:说的大约是喝茶后人们的飘飘欲仙之感。宋人陶谷作《清异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