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叶文化  茶俗

PM2.5与臭氧如何精准管控? 全国"治气天团"齐聚成都献策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冷空气一路南下,成都在开启“速冻模式”的同时,迎来了全国“治气天团”。11月18日,来自中国大气环境科研领域的9位国家知名院士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成都,目的就是共同探讨当前大气环境治理的瓶颈和突破,更好地打好“蓝天保卫战”。

  据悉,本届会议以“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精准管理”为主题,由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专题分会及优秀环保技术展组成,同时举办35个分论坛,参与人数超过1800人,属历届之最。

  为何相中成都?

  大气污染防治“成都模式”成效显著

  自1978年以来,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已成为中国大气学术界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盛会,已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青岛等多个城市成功举办了24届。本届大会为何相中成都呢?

  “成都近年来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精准管控治理等方面下狠功夫,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柴发合一语道破其中的缘由,此次会议的召开,也体现出成都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的充分话语权,“明年是全面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期待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打造大气环境治理‘成都典范’。”

  事实上,近年来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率先成立政府主导的大气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汇聚国家顶尖科研力量;今年夏季首次在成都平原开展臭氧及前体物联合观测,精准溯源臭氧污染成因……正是这样的系统治气、科学治气,才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出了一个又一个优良天,实现了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18年,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优良天数251天,创下国家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实施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截至11月17日,我市今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累计达258天,优良率为80.4%。市民生态获得感和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科技治气成果在国际国内颇受赞誉。

  “本届大会对于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合作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以此为契机,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气污染防治“成都模式”,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成都样本,让成都“蓝天常在、白云常伴、雪山常见”。

  如何精准“治气”?

  9院士齐聚成都献智献策

  夏季臭氧、冬季PM2.5,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两大“杀手”,如何协同治理、精准管控是成都近年来探索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大气环境科研领域的9位国家知名院士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成都所要探讨的主题。

  “根治人为的大气污染需要改进工业等生产技术、改进或减小能源消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以“大气污染的监测预报和减排优控”为题阐述,他认为在此问题未解决之前,只能用合理而经济的办法,强调人们减排,但政府等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合理可行的减排方案,既使空气质量达标,又使因减排而受的经济净损失最小。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阵海看来,仅以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来评定大气环境质量的优良中差是不完备的概念,应进一步关注PM1(可凝结颗粒物)作为霾组分的重要因素,“尽管学术界多认为此PM1来自于二次转化,但在污染源头检测PM1排放浓度并实施有效去除已刻不容缓。”

  大气污染治理,“以人为本”。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侯立安就提出超低能耗建筑的空气质量控制对策,在他看来,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是从源头缓解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

  现阶段,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挑战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认为PM2.5污染防治刚刚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空气质量管理进入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大气污染防控存在薄弱环节,“比如非电工业行业、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氨排放控制为突出问题,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的大气污染削减潜力有待释放,要构建精细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等等。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