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茶具茶几  现代茶具

张海霞:希望更多人能勇敢一些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6-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张海霞,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研发工作,先后参与二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看到好消息了吗?我们的反抗有效果了,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发声明,解除对华为员工的限制了。”6月3日上午10时,科技日报记者在IEEE会员、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海霞办公室见到了她。她激动地向记者分享事态最新进展,“看,这是IEEE现任主席何塞·穆拉给我回的邮件。”

  几天前,张海霞忽然成了新闻人物。

  在IEEE“审稿门”事件发生不久,“IEEE会员、北大教授张海霞”成为舆论焦点人物,因为她是最早就此事表态的中国科研人员之一,她同时表示退出IEEE旗下两本杂志的编委会。

  张海霞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圈的名人。在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iCAN大赛)现场,科技日报记者听过她几次演讲。当时的感觉是,这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教授。没想到,她还这么“刚”。

  深入了解才发现,不管是做科研,还是从事创业教育,张海霞最自豪的,正是自己的勇敢和执着。

  勇闯纳米发电机领域

  “我在‘青椒’时代就进入新的研究领域,从开始不断‘搬砖’的流汗流泪、到为证明自己而‘砌墙’的孤独与伤感、再到机缘巧合‘推开另外一扇窗’……总结这些年我在工作上的变化,那就是科研必须要创新才有价值。”张海霞说,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这就是一场冒险之旅。

  2006年之前,张海霞一直致力于研究给微小型器件供电的问题。“最早我们用的是微加工技术,效率比较低。当时,我带着学生做一些‘小打小闹’的优化和完善,每年发一些文章。这些成果说不上有多好,但都是我们一点点进步的体现。”张海霞说,但当你跟同行说到底做了什么的时候,总是有些底气不足,感觉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

  最无力的是,学生们常问她:“老师,我们这么累,做这些到底有啥用?”

  “说实话,我无法回答。一名对自己有信心的青年教师,多么希望在行业里,用自己的绝活砌起自己的‘墙’。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都无功而返,我真是绝望到了极点。”张海霞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2年。那一年,张海霞在欧洲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学术大咖作的关于“纳米发电机”的报告。

  “我下载了他的最新论文,看了一个通宵。”张海霞笑着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好像自己推窗看到了一个无比灿烂和光明的世界。”

  回到北京,张海霞立马召集学生开会。其实那时候,这个新的思路才刚刚萌芽,那位学术大咖也只是“刚刚在一个不算牛的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可以说,这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领域。但勇敢的张海霞决心带着学生,义无反顾闯进这个新世界。

  幸运的是,张海霞带领团队在纳米发电机领域做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成果。更让她高兴的是,学生带着相关技术开始了创业之旅。

  给学生传递创新力量

  成功闯入新领域,这样的成绩并未让张海霞止步。她更渴望的是,让研发出的技术接受市场的洗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张海霞研究的微电机系统是世界高科技领域的热门方向,因此报考这一方向的学生不算少。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海霞得知,这一方向的毕业生居然找不到工作,有的甚至去卖保险。

  这让她意识到,关起门来做学问是没有出路的。于是,她决定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将学校的实验课变成学生创新的舞台,鼓励并协助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2007年,她发起有20多个国家、上万名学生参加的iCAN大赛;她开设了全国第一门创新创业慕课《创新工程实践》;由她倡导并发起的“全球青年创新节”给世界创新人才提供了展示舞台……

  科研、教学已让她忙得不可开交,这些社会活动更将她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但她说,这是责任。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我们还要仰望星空,去追逐不断创新的梦想和远方。”——张海霞经常在演讲中分享这样一句话,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对她而言,这不是口号和空话,而是踏踏实实的行动。

  “我希望更多人能勇敢一些,去说一些话,去做一些事。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越来越好。”张海霞说。

   一线问答

   科技日报:IEEE“审稿门”事件发生后,您第一时间发了退出IEEE旗下两本杂志编委会的声明,您当时仔细考虑过吗?

  张海霞:要说深思熟虑肯定没有,毕竟时间那么短。当时我正在参加本科生的答辩,虽然我本人没有收到邮件,但看到大家在网上的发帖,就觉得很愤怒。答辩结束后,我就发表了声明。至于对个人的影响,我没想那么多。

  当时我判断,IEEE这份文件应该没有征求组织里科学家的意见,因为这已经触及到科学独立和自由的底线,没有一个科学家会说“Yes”,可能只是工作人员迫于压力实施的举措。此后IEEE候任主席的言论以及相关科学家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

  科技日报:对于这一事件中国内外科学界的反应和行动,您怎么评价?

  张海霞:我觉得特别振奋。中国科研人员和科学共同体都出来发声了,有礼有节地表达了我们的诉求。同时,我们的声音和行动也得到了全世界科研人员的声援。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无论国内外,大家都在非常团结地捍卫学术独立和自由。IEEE的最新声明,是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胜利。

  科技日报:IEEE的态度变了,您还会继续担任其旗下杂志的编委吗?

  张海霞:我在给何塞·穆拉主席的回信中说了,我会继续服务IEEE,与大家一同推进学术进步。其实,担任杂志的编委或论文审稿人是项非常费时费力的工作。编委需要先审阅投过来的稿件,根据稿件寻找合适的审稿人,然后审阅审稿人的意见是否公允合理,再反馈给作者修改。但为什么我愿意来做这件事情呢?因为你自己发的文章肯定希望有人帮你做这些事情,那别人发的文章也需要有人来看,这是科学共同体里每个成员的职责。

  科技日报:您觉得这一事件是否反映出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团体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张海霞:首先,我刚才强调过,这一事件触碰到全体科研人员的底线,不光是中国人的。同时,事情最终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肯定与我们背后强大的祖国密不可分。如果我们现在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可能我们的声音都传不出去,也没人听。具体到国际学术组织中,中国科研人员大量参与其中,证明我国科研实力确实有了大幅提升。

  科技日报:这件事情是否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张海霞:它警醒人们,学术的底线不能被随意践踏,国内外政治不要过分干预学术,否则很容易两败俱伤。

  我认同微信群里一位朋友的观点:这只是IEEE在巨大舆论压力下做出的妥协,只能证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但这不能改变我们面临的话语权和实际贡献不匹配的现状,也不能改变美国政治干涉学术界的问题,中国人应该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国际学术秩序,把我们自己的学术期刊做好。

  确实,这一事件表明,一些学术组织在强权面前会受到影响。国际学术界应该讨论,如何保持学术的自由与独立,中国又该怎么做?我们正在准备一个这方面的研讨会,题目是《从IEEE事件看学术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