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茶具茶几  传统茶具

宜兴紫砂茶壶(下)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5-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至于紫砂壶的历史,这在北宋年间,诗人梅尧臣就在诗中赞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元朝蔡司霑在《霁园丛话》中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可见宋元间宜兴紫砂茶具已有流传和备受人们的欢迎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紫砂蓬勃发展,声誉日益高涨,人们评价它:“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宜兴县古名)”。紫砂不仅在江浙流行,还远销广东、。明朝末年,由葡萄牙人输入欧洲。外国人称紫砂为“红色瓷器”、“朱泥器”,因和印第安人的陶瓷器“普加乐”相似,所以把它叫做“帛加拉”。紫砂一踏上异国土地,就名声蜚蜚,四方争相购买,在法国当时市场上,甚至还出现冒充紫砂的赝品。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对紫砂壶更是推崇备至。日本人奥兰田于1874年,还专门为他收藏的32件紫砂壶,编写了一本《名壶图录》。到了清代,紫砂销更畅,除日本、欧洲、南洋外,还远销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紫砂茶具能够立足于世界,翘指于中外,是无数艺人理想的结晶,辛勤劳动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的“供春壶”,供春又名“龚春”,是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随吴读书于宜兴金沙寺中。供春闲暇时,跟着寺里的老搏坯制壶。他天性聪颖,又虚心好学,渐渐熟谙制壶技艺。金沙寺中有几棵参天的银杏,根部长着许多树瘿,古朴可爱,供春和银杏朝夕相对,静观默察,颇有领会。一日忽有,就用寺里老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泥砂摹拟树瘿,捏制一壶,生动异常。见了拍案叫绝,尽把壶艺精心传授于他,供春也成了业余的制壶名家。人们称赞他的作品“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供春一生所制茶壶不多,流传更少,清代许多收藏家、艺术家著文作诗赞颂“供春壶”,但均未见到供春真迹,为稀世珍品。距今八十年前,宜兴人储氏在苏州冷摊上发现一把缺盖的紫砂壶,形状奇特古朴,拿起来一看,壶底留有“龚春”款识,惊喜不已。后经多方调查鉴定,是供春手传真迹。解放后,储氏把这件珍贵的文物献给了国家。现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供春之后,名手辈出,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相继而生,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等人是当时杰出的代表,这些都是在史籍上留名的紫砂高手。而在民间还有项圣思这样的高手,他留下的“桃杯”呈朱砂紫色,构思十分精巧:以苍劲的桃枝作为把手,生动挺秀的桃叶和枝蔓作为基座,托起半桃构成杯体,雕塑和造型浑然一体、玲珑剔透、技艺卓绝。到南京博物院参观过这件作品的人,无不为之惊叹叫好。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制壶又何尝不是这样!看过清道光、咸丰年间名艺人邵大亨作品的人,都感到他的茶壶气宇轩昂,浑朴庄重中包含一股刚正不阿的正气。据《宜兴荆溪县志》记载,由于邵大亨艺术声望极高,官僚士大夫纷纷前来求壶,大亨不予理睬。当时阳羡县官也想得到他的作品,就买了泥砂,他带官署里来制壶,并以重金引诱他,邵大亨笑而不答,有时在泥桌旁瞌睡,有时捶泥时间。过了个把月,县官来催逼,他故意做把的茶壶来应付。县官看了大为恼火,把他绑在泥桌上,可他咬紧牙关不讨饶,也不答应重做,最后不得不将他放了。

  范鼎甫是清末初年的紫砂雕塑高手,他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在紫砂事业上,“悲愤出诗人”,他用满腔热血雕塑了一只搏击风云的雄鹰,参加伦敦国际博览会的展出,轰动一时,获得了金质章。

  “陌上花开,画溪春浓”,建国后,党的春风雨露,把紫砂这朵奇花培育得更加绚丽鲜妍。老艺人青春焕发,新手中人才济济,各种风格流派竞相争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出无数种既有民族风格又体现时代的新产品。如“咏梅壶”“报春壶”“雪华壶”“牡丹壶”“汉云壶”“双龙戏珠提梁壶”等。这些出色作品除多次参加国内展出,还赴美国、日本、丹麦、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展览,赢得不绝的赞誉和好评。(全文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